一个人演“活”一个角色,无法肯定的回答是好或者不好。
将角色演到“入木三分”,所有观众看到本人都会直接叫出角色的名字;
但往往这种情况往往也会对演员的戏路造成局限性,像“容嬷嬷”、“济公”、还有美猴王“孙悟空”。
六小龄童让“齐天大圣”这个角色在人们的心中有了具象化,本人也曾受到万人追捧。
但是却因为一些他心中认为的原则性问题,一度将自己的名字推上风口浪尖,陷入舆论风波。
六小龄童的经历,完美的印证了“济公”游本昌曾经的观点。
1.
很多人一提到六小龄童,立马就会想起他演的86版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。
但鲜为人知的是,他背后的家族传承,以及他为“美猴王”这一角色所付出的巨大努力。
资料参考:六小龄童——百度百科
著名演员六小龄童,原名章金莱,他家祖辈几代都是演猴戏的行家。
他爸爸是著名的六龄童,人称“南猴王”。
可以说,猴戏的基因,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了章金莱的血液里。
章金莱的哥哥,小六龄童,原本是家族猴戏的继承人,却不幸因白血病早逝。
这个重担,便落到了章金莱的肩上。
命运的安排,让他背负着家族的期望,也背负着哥哥未竟的梦想。
为了哥哥,也为了家族,章金莱继承衣钵,走上了猴戏表演的道路。
彼时的章金莱,身体并不强壮,甚至有些体弱多病。
对猴子来说,高强度的戏耍训练非常困难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他模仿猴子的动作,揣摩猴子的神态,甚至为了练就孙悟空的“火眼金睛”,不惜长时间盯着太阳,直到泪流满面。
他为了86版《西游记》付出巨大努力,最终才有了精彩的表演。
他的一颦一笑,一举一动,都充满了猴子的灵性,让观众仿佛看到了真正的“齐天大圣”。
86版《西游记》的拍摄过程,充满了艰辛与挑战。
经费不足、设备简陋、条件艰苦,这些都是剧组面临的现实难题。
为了节约成本,演员们常常需要身兼数职,六小龄童一人就扮演了十六个角色。
而他们的片酬,更是低得令人难以置信。
据报道,六小龄童拍摄《西游记》六年,总共才拿到两千元的片酬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演员们为了维持生计,不得不外出接商演。
这在当时引起了导演杨洁的强烈不满,也为后来两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。
杨洁导演认为,演员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《西游记》的拍摄中,而不应该被商业利益所诱惑。
而演员们则认为,他们也需要生活,需要养家糊口,低廉的片酬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。
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,是当时《西游记》剧组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。
杨洁导演出身名门,或许难以理解普通演员的生存压力。
演员们的生活,夹在梦想和现实之间,挺不容易的。
双方立场的不同,导致了矛盾的激化,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纷争。
2017年,杨洁导演去世。
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
六小龄童参加追悼会,又让大家议论纷纷。
一些媒体报道称,六小龄童在灵堂上宣传自己的新作品,将其定性为“灵堂卖片”,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。